你有没有这些问题:

  • 想表达什么时,总是说得不清晰?
  • 有时候讲了很多话,却没人听明白?
  • 无法用简短的语句表达好一件事情?

如果你有这些问题,那么最好去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了。

在这里首先要说明一下,思考的逻辑思维和表达的逻辑思维是两回事来的,尽管思考周到,会让表达更有逻辑性,但我们的表达能不能用到思考这种逻辑性,还是需要通过不断做一些表达方面的训练。

怎么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,我已经写了很多这方面的文章,这里我着重说一说,如何结合思考的逻辑思维,应用在自己的表达上面。

这个锻炼方法,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:

第一,通过阅读塑造逻辑思维的模式;

第二,从聆听当中运用逻辑梳理内容;

第三,从交流中运用逻辑思维的表达;

以下就详细来说说。

通过阅读塑造逻辑思维的模式

我们在阅读的时候,很多时候都是凭借感觉去获得对一件事的看法的。

好比别人跟你说:“生活不止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”。听完之后,你觉得这句话说得很美,心想生活就应该如此。

但如果我们运用逻辑思维去思考,就知道这句话的问题所在。因为这句话,是建立在一个“生活能够被我们选择”的前提下而得出来的结论。

但是,我们每个人的生活,是不是真的能够任由自己去选择呢?未必!生活能不能被我们自由选择,还需要建立在我们有没有足够的钱,以及当下的环境和其他情况允许等条件上的。

如果没有这些条件的允许,我们的生活只有且只能苟且,诗和远方还是留给其他人吧!这就是逻辑思维针对这句话做出来的思考。

同样,我们在平常的阅读当中,也需要建立这样一个思考模式。

如果我们对一些事情的认识和把握,不能够一下子把握住重心,不能够很好的把握住它的整个层次和逻辑关系,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建立逻辑思维的系统学习方式,平时摄取知识时,都是用一种零散的方式对待,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。

想要通过阅读去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,当你看了一篇文章之后,首先要弄清楚一些问题:

这篇文章到底讲述的是什么内容?

  • 作者是如何论述相关的观点?
  • 某些部分,作者给出的论据是否合理?
  • 论据和论点之间是否符合逻辑推断?
  • 你能不能用简单的话语概括文章的主旨?

也就是说,不管你是在看书还是阅读文章,阅读之前,先设定一些自己想从书中了解的问题,然后带着这些问题,从书中寻找答案。

同时,在阅读的过程中,也要随时提出问题,思考一下作者给出的观点是否合理,想一想为什么合理,又为什么合理。

当这些你都弄清楚之后,如果可以用很短的一句话,那就说明,你把这本书或者这篇文章整个所要表述的事情都理解清楚了。

这种做法,可以强迫你进行进一步的逻辑思考,而不是任由作者“漂亮的文字”带着你的情绪走,这就是所谓的“不要被人带节奏”。

不管读什么文章,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,建立自己的逻辑思考模式;就算有些文章无法使用这种思考方法,但因为你有了这种思考习惯,你也能够由此知道怎么把看的内容,用自己的话表达清楚。

在这个基础上,你再做进一步的训练,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复盘、总结,最后把每次总结出来的内容串联起来,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归纳。

这样的话,当你读完这一本书的时候,你稍微做一下回顾,就能提纲挈领的把整个书的脉络、主次、重点,全部能够表述得清楚。

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把这本书表述清楚,而是说,它是一种训练的方法,不管你面对什么样的内容,你都用这样一种方法去拆解它,去系统化的把它的要点提炼出来。

这种训练方法,只要稍微假以时日,就能使你能够快速分解繁复的信息,同时能够有很强的提炼和浓缩能力。

这就是逻辑思维的基本技能了。

从聆听当中运用逻辑梳理内容

所谓“从聆听中运用逻辑梳理内容”,说的就是我们在听一个人讲话时,不管是做报告,还是做演讲,你懂得运用逻辑的方式,去梳理听到的内容,能够从对方说的话中,提炼出重点,把握对方说话的脉络。

这种聆听的逻辑梳理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听到的内容,同时也能够有效锻炼我们在动态的逻辑思维。

毕竟假如你要听一个专题讲座,听完之后什么都回想不起来,那只是浪费时间了。但通过这种锻炼,你至少能大概记住对方讲话的主要内容,回到家里,还能把听过的讲座复述下来。

但怎么训练自己这种聆听上的逻辑梳理能力呢?

一开始不需要我们没必要强迫自己做得很系统,这很难做到的,毕竟我们大脑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速度,很难跟得上对方说话的速度。

最好的做法,就是根据对方“整段”的内容,做一次关键词归纳。每当对方说完一段话,就针对这段话思考对方要表达的中心点,提炼出一个可以用来归纳的关键词。

开始的时候,我们肯定对别人的话是记不全的,没关系。当你记完对方说的话以后,你就可以边听边思考,甚至在对方说完之后,还能回想起来一些内容。你根据这些内容,总结对方当下要表达意思,就是做出第一阶段的逻辑梳理。

例如罗振宇在2019-2020年跨年演讲中,开场是这样说的:

2019年马上就要过去了。你的心目中有没有一个特定的人,在这一年、在某一刻,曾经点亮了你?

我有。此刻,我想向你致敬,贝聿铭先生。

2019年5月16日,贝先生离开了这个世界,享年102岁。

他是一个在世上留下了很多座纪念碑的人。但是,你如果去读他的传记,会发现,几乎他的每一个建筑作品,在当时都面临责难和挑剔,都是历经千难万险才来到世间的。

曾经有人问他:“你怎么看待外界对你的挑剔?”

贝聿铭对此的回答是:“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,因为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中。”

你,我,每个人都会有过这样的“贝聿铭时刻”。不论你做过什么、在做什么,你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挑战。怎么办呢?

贝先生的这句话是我听过的最好答案。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中。

根据这段话,你可以归纳出什么样的关键词呢?就是“贝聿铭时刻”,因为这段话,都是围绕这个中心点展开论述的。

而根据罗振宇的讲述,我们就可以知道,所谓“贝聿铭时刻”,就是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自己问题的时刻。

对于这个概念有过理解之后,我们就已经梳理好这一段话的意思,其实就是罗振宇通过讲述“贝聿铭时刻”,引出接下来他要谈到的问题而已。

刚开始训练的时候,你也许会觉得有点手忙脚乱,好像忙着思考,都没有注意别人说的是什么了。所以,这时我们就可以结合阅读获得的逻辑思维模式,来进行聆听方面的练习,只不过简化了很多步骤。

你可以从和朋友之间的交流练起,比如说,你和一个朋友安排好了时间,你们俩就一些人生感兴趣的问题,不管什么问题,海阔天空,你们就谈,谈上两三个小时。你谈过了以后,回过头来,你就把这些问题给它记录下来。

开始的时候也是没办法做到完整和有序。但是,你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的时候,就能够做到问题都能够记全,但顺序是凌乱的,同当时讲的顺序差别很大。

没有关系,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时候,你就能够把顺序和主要内容都记得非常清楚。

这就是聆听的过程中所要做的一个基础的训练。

从交流中运用逻辑思维的表达

最后一个练习,就是关于表达方面的逻辑思维了。

当你想去向别人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,需要你把你讲述的问题,重点、逻辑关系和表述的层次能够讲清楚。

其实对应上面两个练习,你就知道怎么运用逻辑思维进行表达了。

如果阅读和聆听,都是把已有的内容进行归纳,总结,梳理脉络,提取重点,那么你跟别人表达时,就是把要表达的重点,组成脉络,然后引申论述自己的观点,扩充表达内容。

也就是说,前两个练习的逻辑是做减法的思考,而这个逻辑表达练习是做加法的思考。

所以所谓的“表达逻辑性”,就是遵循一定的法则去铺排表达的语句。其中一个耳熟能详的方法,当然就是“金字塔表达法则”了。

金字塔表达法则的要旨,就是:

1,先观点;

2,论述理由;

3,再给出具体例子。

例如你想对别人说“我的女儿很优秀”这个观点,你想要别人认可或者了解这个观点,就需要阐述你为什么得出这个观点。

所以接下来你就要论述为什么的理由,如:

“我女儿不仅以高分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,而且读大学期间,还多次获得奖学金。现在出来工作了,还拿到了一家五百强公司的offer,才工作不到半年就升职了,负责一个海外项目,你说是不是很优秀呢?”

这个表达其实还不算完善,因为在谈到“奖学金”时,可以再扩充出具体的例子;在谈到“五百强公司”时,可以具体说说女儿的职位,以此强化做到这种事是不容易的。这样就能够烘托出“女儿很优秀”这个观点。

这就是根据要表达的重点,组织有条理的语言,然后对观点进行扩充的一种逻辑表达方式。

所以你在试讲的过程中,可以先列一个提纲,思考要说什么,怎么说,用什么方式去做,做好表达脉络的铺排。然后以此讲完一遍,回过头来,你去检查它的缺漏,继续修正。

这就是做一种系统的训练。做过几次以后,你慢慢就开始能够表述的比较完整和重点突出了。

在平时生活当中,我们的说话是处于一种随机的状态,这时的表达就没有压力,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就行。

但是身处公共场合,或者是对很多人的时候,我们就需要让自己所表达的意思,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捕捉到,而捕捉的方式,当然就是清晰的逻辑脉络了。

这个必须得经过反复的训练,这是没有别的捷径可以走的。

按照这三种方法去做,慢慢你会发现,由于你在之前做过的几种训练,使你对事情能够快速的分解和提纯。在阅读上你做到了这一点。你在听讲的时候,你做到了快速的去吸收和剥离。

在你表述的时候,又能够快速的去驾驭和掌握,这都是相辅相成的,对你最后的表述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,进步会越来越快。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