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对生日派对肯定再熟悉不过了,那大家知道过生日这个习俗是从何而来吗?
亲朋好友围坐在蛋糕前,在冉冉的烛光中,伴着一声声「生日快乐」,生日的主角许下美好的愿望。这样过生日的方式对大家来说已经习以为常。但是,蛋糕、蜡烛、歌曲、许愿这些现代生日仪式的要素却并非源于中国,而是西方多重历史传统层叠累积的结果。
这并不是说历史上的中国人不庆祝生日。在中国,过生日的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代。《颜氏家训》告诉我们,此时的江南人流行在生日当天享用佳肴美酒以示庆祝。庆祝生日的观念自唐宋以后日益普及,比如唐玄宗不但于每年八月初五庆祝自己的生日,还将这一天规定为「千秋节」,并放假三天,举国同庆。
虽然《圣经》证明在很久远的历史年代,人们就已经有了生日的观念和庆祝生日的习俗,但是西方生日习俗的源头却在古希腊。古希腊人相信,如果某人的生日和某一位神的生日相同,那么从他出生起,这位神就会派遣一个精灵来到这个人的身边,看顾他的一生直到死亡。所以,从古希腊开始,人们就有了生日的观念。不仅如此,为生日的主角送上诚挚的祝福也是古希腊人的传统,因为在生日这一天,人与精灵世界最为接近,生日的美好祝愿更容易应验。
古希腊的生日理念和习俗被古罗马人全盘继承,但却并未能延续到中世纪,其原因在于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。《圣经》中关于生日的记载总是与施行宗教迫害的暴君联系在一起,这使得基督徒对生日产生了不好的情感。在中世纪,人们忽略「生日」,却非常关心「死日」。我们今天所谈论的「生日」一词,在中世纪其实是指人的「死日」。对中世纪的欧洲人而言,「死日」才是真正值得纪念的日子,因为只有通过死亡基督徒才有可能开启彼世真正的生命。
当生日的观念在欧洲人的生活中消失几百年后,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却从东方带来了生日的见闻。十三世纪末,马可·波罗用吃惊的语气描述了元世祖忽必烈每年9月在大都举行的盛大生日庆典。直到18世纪末,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对宗教信仰带来了巨大冲击,进一步激发了世俗个人主义的兴起。与此同时,对古典遗产的深入挖掘,使得古希腊的生日仪式在形式上得到了全面复兴。
伴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和西方文化在全球的传播,西方的生日仪式从此走向了世界各地。然而直到二十世纪,伴随着美国文化的流行,最后一项不可或缺的因素——《生日快乐歌》才出现在生日庆祝仪式中。从此,一种结合古典生日庆祝仪式和现代流行文化的生日文化逐渐形成。
评论(0)